中国石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石油各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企施策,通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等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奋力书写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时代新篇。
我国最大中浅层煤层气田累产突破200亿方
7月4日,我国最大中浅层煤层气田——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累计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主体位于山西省晋城、长治、临汾地区,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进入“十二五”后,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国内煤层气行业整体陷入产能到位率低、单井产气量低、开发利润低的困境。自取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矿权以来,华北油田成立了中国石油煤层气领域首个开采先导试验基地,在被视为勘探开发“禁区”的高煤阶储层,首创高煤阶煤层气疏导开发方式,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建成我国首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以新的开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山西沁水煤层气田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新井产量、排采效率分别是相邻老井的2倍和3倍,新钻井产能到位率在95%以上。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要求下,华北油田加快推进煤层气开采,日采气量、外输气量等指标逐年提高。为进一步释放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生产能力,华北油田超前谋划,成功贯通煤层气田至国家骨干管网的第二条管线,年增加15亿立方米管道外输能力,形成煤层气“双通道”外输新格局,晋南煤层气管道外输能力达每年35亿立方米,为京津冀以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冬季保供增添新底气。
近年来,华北油田牢牢把握做强做优煤层气产业主动权,通过拓展开发区域、夯实资源储量、提升产能规模等举措持续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在科技创新方面,成功应用沁水盆地“多煤层差异化压裂设计+动态调整”等新技术;在管理创新方面,以“室内研究+现场验证”模式在郑庄区块实现部分单井日产气量突破2万立方米。近3年,该气田产量每年递增2亿立方米以上,成为国内10年以上老区中罕见的产量上升区块。
目前,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年产量超过2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成为国内中浅层煤层气的重要力量。(记者 刘天一 通讯员 任远)
我国石油管材绿色制造国际标准再获突破
7月7日,由工程材料研究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PAS 16846《包括低碳能源在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石油管材绿色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的又一项突破。
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采用内穿插缩径工艺,将热塑性塑料管材衬入金属油管内壁,大幅提升了金属油管的耐蚀、耐磨和抗结垢结蜡性能,延长了油管使用寿命,可实现废旧金属管材的再制造和再利用,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传统回炉处理金属管材降低90%以上,是石油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绿色产品之一。
该标准的发布首次明确了10种热塑性塑料在油气工况环境中的适用边界,规范了基管选型及处理、热塑性塑料管材挤出与衬入、腐蚀隔离环制造与装配、接箍腐蚀完整性控制、全尺寸复合管材测试与评价等相关技术要求,对其他绿色低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3年,工程材料研究院结合油气勘探开发需求,系统研究了非金属内衬复合管材的核心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了热塑性塑料在不同工况下的选材评价技术指标,建立了热塑性塑料内衬复合油管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2021年,项目研究团队提交了《包括低碳能源在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热塑性塑料内衬油管》国际标准提案,并于2022年10月立项。经过近3年的努力,先后召开6次国际和国内工作组会议,处理意见126条,成功获得批准发布。(记者 王欣欣 通讯员 徐婷)